网上有关“高中物理怎么才能开窍 挖掘物理教材渗透物理思维方法教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高中物理怎么才能开窍 挖掘物理教材渗透物理思维方法教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摘 要:本文将笔者对组织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挖掘出来的教材蕴含的关于物理思维方法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出7种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思维方法,并简单叙述了利用教材对学生渗透物理思维方法教育的三个途径。
关键词:教材 物理思维方法 物理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通过科学想象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因此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另一方面,物理思维方法也是人们对物理研究和实践中采取的思考方式和科学方法的总结与概括。不仅可以提高物理学习效率、促进物理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发展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多年的物理教学工作中发现,教材中蕴含的物理思维方法很多,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来开展物理教学活动,渗透物理思维方法教育。
一、教材中蕴含的主要物理思维方法
1.物理模型思维法
物理模型思维方法是指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物理模型进行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所谓模型,就是为便于专注本质,解决问题,把复杂的物理过程与研究对象取其枝干,归结为一些简单的模型进行研究。物理模型有两类:一类是把研究对象看作抽象的理想模型。这类模型有质点、理想气体、弹簧振子、单摆、点电荷、点光源等;另一类是把物理过程抽象为理想模型。此类模型有匀速直线运动、完全弹性碰撞、稳恒电流等。同一物体可以分成好几种物理模型。例如太阳,研究它与其他天体之间的引力时看作质点;研究其转动时看作刚体;研究其照射地球表面时,看作平行光源。
对同一问题,取用不同的物理模型,会得到不同结论。选取模型的原则是,按照所给条件,尽可能简单。各类物理教材中,有时明确说明讨论的是哪一种模型,如质点、光线。但是多数场合不加说明,需要教师自己来思考。如力学范围内,石头、小球、子弹等不言而喻作为质点。在转动部分,杠杆、飞轮等应看作刚体。高中必修1第10页:“在物理学中,突出问题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是经常采用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质点就是这种物理模型之一。”3-2册第41页也说明理想变压器也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2.物理演绎思维法
物理演绎思维法是归纳和演绎思想在物理学研究中的运用。比如将万有引力导出过程中,讲到海王星的发现。19世纪40年代,法国天文学家研究天王星的观察资料时,发现它的位置与天文学计算的结果不一样。他就用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一般规律,进行演绎推理,推测出这种偏离现象,是由于有一颗未知的行星在吸引着天王星。他把推算出未知行星的轨道和预测的位置告诉了柏林天文台。后来,德国天文学家加勒观察到这个行星,就是海王星。
3.物理类比思维法
物理学研究过程中,许多结论的得出都是依据物理学家的类比思维。在讲到这些地方时,可以结合教材中的事例进行讲解。例如,在讲到单摆的时候,知道在摆角小于5度条件下,摆长一定的单摆震动周期与振幅和摆球无关。这叫做单摆振动的等时性,摆的等时性是伽利略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出的结论。青年时代的伽利略,观察教堂悬挂的油灯在摆动,发现吊灯的摆动幅度尽管越来越小,但那时每一次所摆的时间似乎是相等的。当时还没有钟表,伽利略就用他的脉搏跳动一般是有规律的特征,他一面按照自己的脉搏,一面注视着吊灯的摆动,应用类比推理,观察的结果是正确的。
4.等效原理思维法
高一物理中知道了匀速直线运动。但在讨论变速运动时,运动的快慢不均匀了。引入平均速度时,一个变速运动,在一段时间里,经历了一段位移,跟一个同样的时间通过相同的位移的匀速直线运动效果相当,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快慢,还是用位移跟时间的比值。不过,这不叫速度而是平均速度。因此,在讨论平均速度时,一定要阐明哪一段时间,哪段距离效果才算数。换另一段距离,另一段时间,就可能不是等效的。
5.量纲验证思维法
基本量和导出量。事先选定几个物理量作为基本量。由于基本量根据物理公式导出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叫做导出单位。国际上制定的一种通用的适合一切计量领域的单位量叫做国际单位制。力学范围内,国际单位制规定长度、质量和时间为三个基本量,它们用米、千克、秒作为基本单位。速度、加速度、力、动量、功都是导出量。它们的单位米/秒、米/秒、牛顿、千克·米/秒、焦耳都为导出单位。笔者认为量纲验证思维法常常不被部分教师和学生重视,而事实上其在物理学习和解题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6.科学猜想思维法
把日常生活经验跟探索物理规律结合起来,进行科学猜想。例如,学习阿基米德定律时,联系到井里提水。水桶离开水面过程中,感到桶逐渐变重,可以推出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里的体积大小有关。还可以联系在河水中游泳和海水中游泳有何不同。猜想浮力大小可能和液体密度有关。观察探索性实验,获得定性的认识后,进行科学猜想。例如,初中物理做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探索实验时,首先获得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然后,认识到液体的内部压强随深度而增大,科学猜想液体的压强可能与深度的关系。
7.比值法和反证法
教材中多次体现了比值法和反证法在物理学科中的运用。高中教材必修1中15页:在这里,我们用两个物理量(位移和时间)的比值定义了一个新的物理量(速度),它的物理意义与原来的两个物理量完全不同。在物理学中,常常用比值定义物理量来研究对象的某种新知,例如物质的密度、运动速度、压强等。事实上这个方法在其他领域也经常使用,例如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收入、货物的单价等等。高中物理3-1册19页讨论等势面与电场线的关系时用到了反证法,反证法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逻辑方法。
二、结合教材渗透物理思维方法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指导学生开展预习功课的活动中渗透
预习功课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充分将自己在预习时学到的内容和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到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在学生预习功课时,教师可以有意让学生留意书中所讲的内容,以此来渗透物理思维方法教育。比如,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活动。教师给学生讲解牛顿创立的实验哲学“分析——综合方法”,分析的方法:实验、归纳、演绎相结合,旨在发现定律;综合的方法:确立原理进行演绎——建立理论发现定律——实践检验验证真理。
高一物理力学知识点归纳(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点归纳)
物理教学中蕴含的大量的科学方法,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适时向学生介绍、点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去体验、体会这些科学方法,逐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掌握一些科学方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在探究科学规律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通过物理学知道的“再发现”过程,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掌握科学学习的策略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质。要想使物理教学达到新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我们必须重视物理教学中蕴含的大量的科学方法,把它们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适时向学生介绍、点拨,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去体验、体会科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掌握一些科学方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下面就与大家一起来探讨物理教学中常用的一些科学方法。一、猜想法在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猜想这一步骤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物理智慧中最活跃的成分,对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也是物理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猜想决定了科学探究的方向,因此,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猜想就显得格外重要。首先,猜想要有一定经验和知识作为基础。在进行科学猜想能力方面的教学时,可先针对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鼓励学生把所有可能的情况都大胆地说出来,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逐一进行分析,想想生活中有哪些事实支持它,它和已有知识是否一致,排除那些与经验和知识相矛盾的想法,留下的就可能是科学的猜想了,没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猜想恐怕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在教学中为了避免学生胡猜乱想,让学生说出猜想的理由、事实依据是很有效的避免课堂混乱的手段,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之一。另外,教师引导学生猜想要注意把握好方向性。在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可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器材以及学生的知识的限制,我们不可能将学生讲的、说的一一进行探究,必须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让探究过程顺利完成。例如在猜想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的时候,学生猜想到的因素可能有质量、速度、重力、斜面坡度、高度等,特别应该注意要让学生说出猜想的理由和依据,要能举出相关的实例来证明。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其中类似的因素归为一类,即质量和重力可以归为质量这个因素,斜面坡度、高度、速度都可以归为速度这个因素。这样就把动能大小归纳猜想为与质量和速度这两个因素有关。同时引导学生复习前面学习过的牛顿第一定律实验,可以知道要控制物体到达斜面上的速度相同,必须控制物体从斜面上滑下的高度相同。然后通过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这个探究实验就不难完成了。完成实验后,教师可以补充做一个实验,即把质量和速度分别增大一倍,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来判断质量和速度这两个因素中到底哪一个因素对动能的影响更大,这样为到高中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当然,学生的猜想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实重视这一能力的培养,时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猜想,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二、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探究问题的科学方法。由于影响物理研究对象的因素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错、共同起作用的。所以要想精确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各种特性,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人为的制造一些条件,便于问题的研究。例如当一个物理量与几个因素有关时,我们一般是分别研究这个物理量与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再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这样就必须在研究物理量同其中一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时,将另外几个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它们保持不变,以便观察和研究该物理量与这个因素之间的关系。这就是“控制变量”的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许多概念或规律的探索过程,都要用到控制变量法。例如,在八年级刚接触物理时,有一个探究实验是探究“声音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到远处?”。让一个学生在桌子一端敲击桌面,另个学生在另一端听声音,一次贴在桌面上听,一次只是贴近桌面。发现两次都可以听到声音,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次声音分别是通过桌子和空气传来的,从而说明声音要靠介质传播。同时让学生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大小,从而认识到声音在固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即固体的传声能力强。在这里,老师一定要强调实验中需要控制的变量就是听声音的距离和敲击桌面的力度要相同,使学生体验到控制变量的思想,为以后的探究实验作好方法上的准备。初中物理还用到控制变量法的实验有:影响声音的音调、响度等的因素有哪些?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和导体的电阻的关系,电热的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有哪些?研究感应电流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研究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动能或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物体吸引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等。控制变量法是一种最常用的、非常有效的探索客观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通过控制变量法,可以让我们很方便的研究出某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之间的定性或定量关系,从而能得出普遍的规律。三、等效替代法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曹冲称象。他运用的就是一种等效替代的思想,他是用石头替代了大象,巧妙地测出了大象的重力。当然,这里还用到了“化整为零”的思想。很多伟人也经常会用等效法来使研究问题简化,例如,爱迪生用围成一圈的平面镜的反射光等效多个太阳造成了无影灯,他的助手阿普顿在苦苦计算灯泡的容积时,爱迪生却告诉他只需要把灯泡装满水,测量水的体积即为灯泡的容积。还有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了鉴别王冠真假的方法,从而也导致了一个重要的原理——阿基米德原理的发现。这样看来,当测量器材无法直接测量某个物理量时,就要设法用可以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来取代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这就是“等效替代法”。采用此方法时,唯一要注意的是直接测量的与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之间要有内在的联系,找到这种内在的联系,也就完成了实验的设计。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可以说“等效替代”的思想是物理实验成功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思路,物理学中的相关定律、定理、公式、原理都是以替代思维成立的基础为出发点的。例如,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就是利用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物体体积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相等的原理,将V物用V排替代。在有量筒或量杯时,可采用“排液补差法”或叫“等量空间占据法”测量。没有量筒或量杯时,可用弹簧秤和水,通过测量浮力大小,结合阿基米德原理计算V排(全部浸没),也可以用天平测排水的质量(全部浸没),再利用密度知识来计算V排。当无法直接测物体的质量时,就可以用漂浮的方法利用F浮=G的原理,测出F浮也就知道了G,物体的质量也就可求了。这种质量或体积的替代测量方法一般多见于测量物质密度的方法中。还有许多物理量的测量都用到了等效替代法。等效替代法还可以用在一些器材的等效上,如果在研究某一个物理现象和规律中,因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等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揭示物理本质,而采取与之相似或有共同特征的等效现象来替代,这样不仅能顺利得出结论,而且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例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玻璃板替代了平面镜,因两者在成像特征上有共同之处,容易使学生接受,而玻璃板又是透明的,能通过它观察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便于研究像的特点,揭示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有了这些科学方法的启发,学生在以后遇到有关问题时就可能运用自如了。比如在学习伏安法测电阻之后,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实验,在缺少电压表或电流表,但另给一个定值电阻的情况下,要求测出未知电阻的阻值,应该怎么办?学生就可以用等效替代的思想来进行设计了,即让电流表与定值电阻串联来与电压表等效,或者让电压表与定值电阻并联来与电流表等效,每当学生自我解决了一个问题后,他们绝对会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对物理的兴趣也自然而然的增加了不少。四、转换法所谓“转换法”,主要是指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不可见、不易见的现象转换成可见、易见的现象;将陌生、复杂的问题转换成熟悉、简单的问题;将难以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转换为能够测量或测准的物理量的方法。例如,在研究电热的功率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电流通过阻值不等的两根电阻丝产生的热量无法直接观测和比较,而我们通过转换为让煤油吸热,观察煤油温度变化情况,从而推导出那个电阻放热多。进而再问该实验能否不用煤油而改用其它方式来观察电阻通电后的发热情况?这样促使学生思维得以发散,转换的思维方法得到训练,设计实验的能力也随着提高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也隐含了一个间接测量原则。即用可直接量度的量去间接表现那些不便直接观察不便直接测量的量。在这里,弹簧的长度变化是可以直接观察直接测量的,而力的大小是看不到措不着的,但是力的大小却和弹簧长度的变化有关系,所以我们就可以用弹簧的伸长量来量度力的大小。不仅测力计是这样的,温度计、压强计、气压表(高度计)、电流表、电压表、时钟速度表都是如此,看见的是长度、角度的变化,反映的是温度、液体压强、大气压强(高度)、电流、电压、时间、速度的变化。初中物理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转换法的原理。研究物体升温吸热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可通过观察放入其中的相同电热器加热时间的长短来判断吸热多少。利用扩散现象来研究分子的运动及分子运动的快慢。研究动能或势能大小时通过观察运动的小球推动纸盒移动距离的大小或是木桩被打入地下的深度,来推断动能和势能的大小。研究力、电流、磁场时,由于它们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可以利用力所产生的效果、电流产生的各种效应、磁场的基本性质来研究它们。比如可以通过泡沫塑料凹陷的程度来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大小,用灯光的亮度来感知电流的大小、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个数来判断其磁性强弱。将光在透明空气中的传播转换为在烟或水雾中的传播来观察光的传播方向。再如,把发声体的微小振动用泡沫塑料球的振动来进行放大,把物体热胀冷缩的微小变化用细管中液柱的高度变化来放大,把物体受力后的微小形变用平面镜反射光线的偏转角度来进行放大等等都是利用了转换法。转换法可以通过转换研究对象、空间角度、物理规律、物理模型、思维角度、物理过程、物理状态、时间角度等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间接地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的想象设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大有益处的。五、理想化方法纵观物理学发展史,许多重大的发现与结论,都是由于科学家们经过大胆的猜想构思,创建出科学的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并通过实验检验或实践验证,在模型与事实基础很好吻合的前堤下获得的。伽里略和牛顿构建了光滑这一理想化的模型,才有惯性定律的重大发现。法拉第在1852年,对带电体、磁体周围空间存在的物质,设想出电场线、磁场线一类力线的模型,并用铁粉显示了磁铁周围的磁力线分布形状,从而建立了场的概念,对当前的传统观念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卢瑟福也在1911年构思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用理想化模型代替客观原型的研究方法就是“理想化方法”。它又分为“理想实验法”和“理想模型法”。例如,我们在研究真空能否传声的时候,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接通电路,可清楚的听到铃声,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铃声越来越弱,这说明空气越稀薄,空气的传声能力越弱。实验中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但可以通过铃声的变化趋势,推测出真空不能传声,这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过程是非常类似的。这属于理想实验法。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很好地渗透这一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初中教材中,我们熟悉的理想化模型有:杠杆(只要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物体都可以看做是杠杆)、斜面(像盘山公路这样起点为低终点高的弯曲面可以看做是斜面)、轮轴(像门把手、汽车方向盘、脚踏板、扳手这样在使用中某部分转动形成的轨迹是一个圆的机械都可以看作轮轴)、连通器(上端开口、底部连通的容器都可以看做是连通器)、薄透镜、光线、磁感线等等。正是引入了这些理想化的物理模型,才得以使我们面对许多复杂的现实问题,通过简化处理能够比较顺利地予以解决。我们也常常运用理想化方法,对于某些问题可以通过寻找和建立合适的理想化模型来处理,即将研究对象、条件等理想化,以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另外,常用的科学方法还有类比法、图象法、归纳法、比较法、演绎法、推理法、想象法、逆向思维法、宏观与微观结合法、累积法,以及微分法等等,这里就不一一獒述了。
高一新生怎样才能学好高中物理
力具有物质性: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说明:①对某一物体而言,可能有一个或多个施力物体。②并非先有施力物体,后有受力物体力具有相互性:一个力总是关联着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说明:
①相互作用的物体可以直接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②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测量。
力具有矢量性:力不仅有大小,也有方向。
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力的种类:
①根据力的性质命名: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核力等。
②根据效果命名:如压力、拉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等。
说明:根据效果命名的,不同名称的力,性质可以相同;同一名称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
物理学起始于伽利略和牛顿的年代,它已经成为一门有众多分支的基础科学。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也是一门崇尚理性、重视逻辑推理的科学。物理学充分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它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
作为物理老师谈一下高一物理的学习方法吧。这次不讲虚的了,直接按章节顺序,讲下各章的特点和学习方法吧。上干货了!
高一上学期主要学必修一,一共四章。
前两章是纯粹运动学。这两章主要是有新的概念出现,有新的运动形式出现。第一章重点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注意是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快慢不同于多少。有点类似于学校的升学率和纯粹升学人数。第二章一个新的运动形式,匀变速直线运动。运动本身并不难理解,重点是应用公式解题。这里提醒一下,两点注意:一、做题要有梯度,由简入难,稳扎稳打,步步为赢。如果自己无法确定题的难度,可找个辅导老师,学校老师懒得干这事。一定不要乱做题,简单的不会,直接做难题,最后导致崩盘。二、运动学公式太多,中等生不要记太多推论,掌握基本公式就行。公式太多,记不清楚,理解不到位,不如只用基本公式做题。没有问题的,都能做出来,推论不过是由基本公式推出来的。
必修一三四章。第三章讲力,第四章讲力和运动。第三章前三节好学,不再赘述。后面力的合成分解,主要学好受力分析和正交分解,这两个知识在高中物理好多章节要用到的。受力分析要认证听老师讲的方法技巧,再找些题练习下。正交分解,理解起来不难,但是容易做错。一开始先把各个方向分力写到纸上,慢慢熟练了,再写完整的方程式。
第四章牛顿定律主要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其实学习套路都差不多,由简入难,循序渐进。先练习单个物体单个过程再练习单个物体多个过程,最后练习连接体问题。牛顿定律的题,基本上就是受力分析列方程。先从简单的题做起,解题方法都一样的。提醒一点的是受力分析一定要结合运动状态。
高一下学期主要学习必修二,一共三章。
第五章曲线运动学习了两种新的运动形式,平抛运动和圆周。平抛运动熟记公式多做题就行了,注意下正切值2倍的那个关系。圆周运动,主要还是受力分析。找到哪些力提供了向心力,通过合成分解把向心力求出来,再结合向心力公式列方程。还需要掌握几种常见圆周运动模型,例如水流星、火车转弯、汽车过桥等。
第六章万有引力。这一章公式和二级结论太多。在这里帮同学们梳理下,本章的基本公式只有三个,其他的先不用管,避免贪多学不烂。哪三个基本公式呢?开普勒第三定律、万有引力等于重力、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找到这三个公式对应的习题多做练习就行了。其他所有的推论都是二级结论,记多了没用,还会干扰你。
第七章功和能。功和功率比较简单,不在多说。这一章主要是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两个定律。定律本身不难理解,主要还是基本功要扎实,做出正确的受力分析,找到哪些力做功了。要侧重动能定理的学习,因为机械能守恒是有条件的,后期加上电场力、磁场力之后机械能不守恒了,但是动能定理一直能用的。动能定理学习方法和牛顿定律类似,可参考上面讲解。
这么详尽的高一物理学习攻略你确定不点个赞吗?
关于“高中物理怎么才能开窍 挖掘物理教材渗透物理思维方法教育”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浑树潼]投稿,不代表六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62v5.com/cshi/202501-198.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六二号的签约作者“浑树潼”!
希望本篇文章《高中物理怎么才能开窍 挖掘物理教材渗透物理思维方法教育》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六二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高中物理怎么才能开窍 挖掘物理教材渗透物理思维方法教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高中物理怎么才能开窍 挖掘物理教材渗透物理思维方法教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