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大全文章正文

简介人类学认为人类的产生方式有哪些-

常识大全 2025年05月10日 04:59 270 怀莲

网上有关“简介人类学认为人类的产生方式有哪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简介人类学认为人类的产生方式有哪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人类学(Anthropology)是研究人类的体质和社会文化的学科。

作为学科的名称,最早使用的是民族学,后来才用人类学。两者曾经互相兼容并包,有时民族学包括人类学,有时人类学包括民族学,有时相提并论,有的地区民族学学科名称逐渐为人类学所取代。民族学,英语Ethnology源于希腊文Ethnos和ogia,意思是民族的研究。这个名词引用于学科始自19世纪,法国物理学家昂佩勒在1830年制订学科分类表时,,把它划分为一个单独学科。人类学一词是德国学者洪德(M.Hundlt)最早使用的,指人体解剖和人的生理研究,不同于后来人类学的含义。1839年巴黎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民族学会,该会纲领称民族学研究旨在“鉴别人类种族的要素,其身体构造、知识与道德的特质,语言、历史传统”。1859年法国人类学会成立,认为人类学研究人类的生命和生活的全部,将民族学附属于人类学。俄国于1845年在地理学会内成立民族学分会,奥地利民族学会成立于1894年,德国于1869年成立人类学、民族学和史前史学会。至今在俄,德、奥等欧洲大陆国家,用人类一词指体质人类学,其研究对象为人类的体质形态;民族学则研究人类的社会文化。英国早在1843年就在伦敦成立民族学会,至18663年成立伦敦人类学会,人类学才包括体质和文化的研究,1871年两会合并成人类学院,后来又将研究文化的部分称为社会人类学。美国于1842年在纽约成立民族学学会,1879年建立华盛顿人类学协会,1901年把人类学分为体质和文化两部分,创立了文化人类学这个名称,1902年成立美国人类学协会。实际上,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指的是同一门学科,当代人类学界的泰斗列维-斯特劳斯针对有关文化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的争论指出:“文化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所包括的范围其实是相同的,只是前者从技术和事物的研究出发,然后及于决定社会生活方式的超技术方面的意识和政治活动;而后者却是从社会生活的研究出发,然后及于表现意识和政治活动的技术事物。好比是同样两本书,内容分章相同,但安排的顺序及页次却各不相同。”我国著名学者杨堃也指出:“研究人类的社会生活的,叫做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亦即我们所说的民族学。”(杨堃:《民族学概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1版,第7页)因此,本文标题虽为人类学,但同时也在说民族学。

人类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自产生以来不过一百五十年上下(如果按照学界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的1859年为标志,至今正好150年整),然而人类学知识的积累古已有之。古埃及人在金字塔中绘有埃及人、亚洲人或闪米特人、南方黑人西方白人等不同群体的图像。西方“历史之父”、古希腊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名著《历史》中,生动地记述了地中海沿岸地区许多族群的体形特征、居住环境、、语言、习俗、制度和信仰。另外如古罗马G.J.凯撒的《高卢战记》和C.塔西佗的《日耳曼尼亚志》也是此类文献。在古代中国,这样的文献更是数不胜数。先秦时期的古文献中,已记载了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不同民族的存在。《山海经》中更是描绘了大量异域他国中体质特征迥异的民族,如“贯匈国”、“交胫国”、“长臂国”、“一臂民”等等。司马迁的《史记》中的匈奴、西南夷、东越、南越等列传,开创了为我国境内少数民族撰写传记的体例。后来的《二十四史》、《吴越春秋》(东汉赵晔)、《华阳国志》(晋常璩)、《蛮书》(唐樊绰)、《岭外代答》(宋周去非)、《黔南识略》(清爱必达)……;关于国外的记载,有东晋法显的《佛国记》、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宋赵汝适的《诸蕃志》、元汪大渊的《岛夷志略》和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明马欢的《瀛涯胜览》和费信的《星槎胜览》等等。

18世纪孟德斯鸠等的启蒙思想、19世纪自然科学的进步、以C.R.达尔文<<物种起源>>为标志的生物进化学说、18及19世纪的社会进化观等,都是19世纪人类学进化学派的文化,社会进化思想产生的基础。19世纪中叶产生了人类学的第一个流派——进化学派(亦被称为经典进化论派或直线/单线进化学派,以区别于后来的新进化学派),它基于一批专业人类学家,并一直以他们为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E.B.泰勒、美国的L.H.摩尔根、英国的J.F.麦克伦南和瑞士的J.J.巴霍芬等。他们认为人类同源,本质一致,有共同心理,因此产生同样的文化,社会发展有共同的途径,由低级向高级进化。泰勒被称为人类学之父,他在<<原始文化>>中提出文化是进化的。摩尔根在<<人类家族的血亲和姻亲制度>>中在研究婚姻家庭进化的基础上,建构家庭的发展历史,初步提出了社会进化的问题。在<<古代社会>>进一步全面地发展了社会进化思想,论证了人类从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由于存在固有的理论缺陷,古典进化论被后来的众多学派反对,直到新进化论的产生。

传播学派,又分成德、奥传播学派学派和英国传播学派。前者以德国的拉策尔、弗罗贝纽斯、格雷布奈尔及奥地利天主教神甫W.施密特等人为代表。他们认为人类的创造能力极其有限,每一种文化都是在一个中心地区一次产生,然后传播开来。后者以英国的里弗斯、G.埃利奥特-史密斯及其学生 W.J.佩里为代表。他们宣称各种高级文化因素都是从世界文明的发源地和中心尼罗河传播出去的,宣传泛埃及主义。由于这种理论缺乏科学事实根据,后来没有被人继承下来。

历史学派继传播学派而起的是美国的历史学派,创始人为F.博厄斯(又译鲍亚士),其他代表人物都是他的学生,如A.L.克罗伯、R.H.罗维、E.萨皮尔、C.威斯勒、A.A.哥登卫塞等人。博厄斯主张单纯地描写具体的文化和传播过程,不作理论概括。他的门徒公开打出反对进化论的旗帜。罗维写的《初民社会》(1920)全面否定和攻击摩尔根的进化学说。该学派虽然对传播学派也采取批评态度,但基本上接受传播理论,因此,学术界一般把传播学派和历史学派合称为文化历史学派(Cultural-Historical School)。

社会学年刊学派 产生于法国的社会学年刊学派,与传播学派差不多同时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有迪尔凯姆(又译涂尔干)和M.莫斯。迪尔凯姆于1896年在巴黎创办《社会学年刊》,因此被称为社会学年刊学派。他们的理论基础是哲学家A.孔德的实证主义。莫斯指出社会是“自我调节”并趋于均衡的系统,系统各要素的作用是保持系统的整合与适应。他启发了后来的功能主义思想,影响了整整一代欧洲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

功能学派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出现了影响颇大的功能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B.K.马利诺夫斯基和A.R.拉德克利夫-布朗。该学派不重视研究各族人民的历史,强调深入民族社区作全面的现状调查,大力训练和派遣学生们分赴各殖民地作田野工作。在理论上他们强调文化的功能作用,认为每一种文化之所以存在,在社会生活中必有它的用处,一个民族社区就是一个整体,必须在这个整体的立足点上来考察它的全部社会生活,而生活的各个方面又密切相关。功能学派的理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中国人类学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心理学派 20世纪30年代,美国历史学派中分化出心理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博厄斯的学生R.本尼迪克特和M.米德等。他们认为个人的心理活动决定文化和社会状况。先进民族的优良心理素质创造高级文化模式,落后民族的不正常心理素质只能造成落后的文化模式,因而后者必须在前者的帮助下改变自己落后的文化模式。这一学派虽然口头上反对基于外表体质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种族主义,但实际上主张心理上隐存着民族的优劣差别,也是一种种族主义的观点,因而也被称为种族心理学派。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人类学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和进化学派的态度上有所变化,一些人类学者将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结合。于是出现了研究马克思主义著作和用马克思主义来研究人类学问题而产生的各种新思潮,诸如联邦德国以H.马库塞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思潮,法国以M.戈德莱厄为代表的 “结构马克思主义学派”思潮,美国以M.哈里斯为代表的“文化唯物论”思潮和以R.墨菲为代表的“社会生活辩证法”思潮等。同时,也不象从前那样公开反对进化学派了。在美国还出现了维护进化论的新学派,美国人类学界曾为摩尔根恢复名誉,甚至把他奉为美国民族学之父。

结构主义学派以法国C.列维-斯特劳斯为主要代表。他把结构语言学的音位分析法运用到民族学研究领域。通过分析自然现象之间结构关系的途径,来推导社会现象之间的结构关系。英国学者E.R.利奇也是这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期,该学派的影响达到高峰,后来逐渐有所下降。

新进化学派思潮 以美国民族学家L.A.怀特、J.H.斯图尔德等为代表。他们为摩尔根等人的进化论学说进行辩护,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如怀特的普遍进化论和能量说,斯图尔德的多线进化论等。他们的弟子塞维斯(E.R. Service)和萨林斯(M. Sahlins)则致力于综合他们的进化学说,认为“一般进化”和“特殊进化”是人类进化真实的不同侧面。他们是进化理论得到了完善。

文化相对论学派思潮 以M.J.赫斯科维茨为代表。他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离开了自己的民族和时代,就失去了任何意义,任何具体文化的一切现象都是孤立自在的,不会重复,各具特点,因而不同民族的文化无法比较,各个文化之间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更谈不上有共同规律。一切民族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

新心理学派思潮 这是美国60年代以来掀起的小规模心理人类学复兴运动的产物。代表人物有J.怀廷、I.L.柴尔德、R.A.莱文等人。他们在老心理学派研究文化与人格的基础上又有了一些新的发展,提出了所谓的“认识人类学”。该派思潮目前在美国有一定的影响,是值得注意的倾向。

文化人类学

人类学体系庞杂,各学门又随时间发展出多样的的理论,故总体而言十分庞杂.但基本上人类学最主要的特点:文化人类学

(一)反映在体质人类学和考古学上的演化论 (二)反映在文化人类学上的文化观点.下列透过对各主要分支的理论描述,厘清各学派与理论个主张与关联.

体质人类学

在考古学家与体质人类学家合作下展开对灵长类的长期田野观察,希望以此方式解答史前考古学无法研究人类先祖行为的遗憾,而这类研究其中又意外启发对灵长类语言沟通系统的研究.

文化(社会)人类学

考古人类学

最初,人类学的研究仍以生物和博物学观点看待一切,特别是体质与文化方面,因此有两个以泛文化比较为基础的学派影响甚大,即社会演化论和传播论.前者以达尔文演化论为基础,主张所有人类的社会是单线进化的,而这文化进化的过程是由物质上的落后到先进,思维上的简单到复杂.而各文化即停在不同的进化阶段.

人类学的应用研究,即旨在为政府和其他组织提供指导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例如关於社会变化的后果,关於传统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知识等等.应用研究中主要的问题是价值判断问题,也就是绝对客观的研究与接受既定政策的问题.体质人类学的目的是确定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和解释种族之间的自然差异.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和孟德尔(Gregor Mendel)的遗传学,不断深化和改变著人们的认识.现在所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人类与其他灵长类的关系以及至少50万年以来人类骨骼演化的实质.1924年和1959年,在南非和东非发现的猿人化石为研究提供了大量资料.而且我们已经知道,从个别的差异导致种族差异的过程是∶选择、遗传播迁、迁移和突变.应用客观方法,将各种特征分离出来,再以数学方法计算其出现频率并找出其功能上的及进化上的意义,这种研究使我们能够理解人类自身的构造,并预测未来.目前体质人类学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人类生态学、人类进化学说、灵长目学和遗传学.此外还有人体测量等应用研究.简单而言,人类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以全面的方式理解人这个个体.但更深层而言,这种研究不仅仅在于人的躯体构造之理解,而是人类所有思维与想法的可能性.换句话说,人类如何行动、如何认知自己的行动、行动的结果又如何影响人的思考以及人与其他群体、象征的互动即是人类学最根本想解答的问题.人类学的研究不在于找出一份解答,也不在于试图给予一标准答案.相反的,人类学研究试图找出所有的可能解答,然后用各种解答尽可能回答问题的某个部分.如此回答之下,人类学强调的是尊重每个群体的解答,以及用同理心诠释每个解答的真实认同.也许在其他学科看来,人类学家只是在玩“换句话说”的游戏,只是某种不科学的社会科学.但以另种层面而言,人类学的研究目的并非追求一个真实,而是追求所有面向的真实——即使真实只有一个,但每个人看到的“那个” 真实,往往难划齐一.

关于“简介人类学认为人类的产生方式有哪些?”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发表评论

六二号京ICP备19025569号-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