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书的人和不经常看书的人有什么区别

网上有关“经常看书的人和不经常看书的人有什么区别”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经常看书的人和不经常看书的人有什么区别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

网上有关“经常看书的人和不经常看书的人有什么区别”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经常看书的人和不经常看书的人有什么区别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经常看书的人谈资更多

这点很明显,因为书读多了,知道的事自然也变多了。比如我之前对台湾很不了解,后来读了一本台湾的70后写的书,通过他的文字,了解了台湾不少有意思的事。

我记得书里有一处写到97年竞选台北市长时,陈水扁为了筹集选举经费,搞了一次义卖,义卖的东西是一顶墨绿色的毛线帽。结果这顶原谅色帽子竟然成为了当年的流行单品,被全台湾的年轻人哄抢了……

2、经常看书的人更了解现象背后的道理和原理

有些看似很普通的事,背后其实是有经济学、心理学等原理在的。读过相关书籍的人,就会因为知道这些原理,而看到事情的本质。

比如说KFC把一个汉堡定价16块,包含这个汉堡在内的套餐定价为20块,这时你就不大可能会去选择汉堡,而是会选择套餐。你会觉得没错啊,因为套餐便宜啊,所以我当然选套餐。其实这背后就有一个叫“锚点效应”的原理在。

汉堡的16块定价就是锚点,你一看到它,就把它作为参照点了,而以它作为参照点,套餐20块当然很便宜。也就是说,人家给汉堡定价16块,就是为了让你买套餐的。

你要是找中介买房子,假如你看好一套房,中介八成会主动给你找同小区的其他几套房,并且会先带你去看那些在你看来不咋地的房子。为什么这么做呢?就是为了让一个性价比较差的房子作为锚点,这样你再去看自己想买的房子,一定觉得自己的眼光和选择特别好。一高兴,这笔交易就成了。

这种原理还有很多,比如推销下我的一个4千赞答案:什么是知识的诅咒?

3、经常看书的人更敏感,也更富有同理心

经常看书,尤其经常看文学书的人,心思会比较细腻,对身边发生的事会比较敏感。他们更容易去为别人着想,这是因为他们在文学作品中见识到了太多的灵魂。

不管是葛朗台这样的吝啬鬼,还是堂吉诃德这种别人眼中的疯子,读书多的人都见识过,他们看过大师笔下的故事与人物,因此对人性的理解更深刻,在生活中也就更富有同理心。

4、经常看书的人能够包容不同声音

这一点是上一点的延伸,读书越多,人其实是越宽容的,而读书少的人,在观念上则容易表现为保守与专制。

比如我们读到一篇文章,文章作者的观点和我们自身的观点不一样,读书多的人会去想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他的观点对不对,有没有可以吸收的地方。

而基本不读书的人,很难去接受与自己不一样的观点。

知乎的评论中不是经常出现“三观正”这种评价嘛,可是现实中,很多人并不是站在客观角度来评价其他人的三观的,他们通常有一个简单粗暴的评判标准:和我的三观一样,你就叫三观正,和我不一样的,就叫三观不正。

读书越多的人,越清楚自己的贫瘠,而基本不读书的人,反而容易认为自己的灵魂是丰盛的。

5、经常看书的人重逻辑,不容易被情绪带偏

现在的热点事件太多了,应接不暇的,吃瓜群众很容易被情绪给带偏。

以最近的郭敬明事件为例,当李枫的那篇文章出来后,网民几乎一边倒地站边李枫,讨伐郭敬明。

有人说,这件事只可能是真的,因为如果是假的,那么李枫一定会身败名裂。

这个逻辑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人赌上了自己的前途和声誉去证明一件事,那么一定可以说明这件事是真实发生的。

可是,这个逻辑真的百分百正确吗?不一定,因为人类不是一个百分百理性的动物。

事实上,即便这件事有99%的可能性是真的,但是目前来看,这也只是一面之词。我本人也不喜欢郭敬明,但我只看证据,不看情绪。

李枫想扳倒郭敬明,还是抓紧拿出点证据来吧。

6、经常看书的人好奇心与求知欲更强

一个人经常看书,除了专业或职业上的原因,就是因为爱看书。为什么爱看书?因为书中的世界实在是太精彩,太缤纷了。

爱看书的人,不管多大,都还抱有孩童时期那种旺盛的好奇心,我们对世界有很多不了解,所以我们想去知道。

我原先是只看文学和哲学的,后来又去读了天文学方面的书,因为我对宇宙太感兴趣了。再后来我又去读心理学,读经济学,读历史,越读越发现自己太浅薄了。

人一生的时间是有限的,而面临的问题却是无限的,我并非要去解决这些问题,我只是想知道一些事的真相是什么。当你从书中了解了一件不曾了解的事,懂得了一个不曾懂得的道理时,那种喜悦感是难以言表的。

7、经常看书的人会更客观地去思考一件事

说实话,一个人想要做到客观是很难的,我们都是主观而自私的,但是读书多的人会刻意让自己抽身出来,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审视问题。

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在带有强烈情绪,或与自身利益过分相关的时候,人就戴上了有色眼镜。读书越多,你就越有勇气,也越有自觉去摘掉这副眼镜,因为你知道它正在蒙蔽你的双眼。

我自己是一个每天都读书,每个月都买书的人。从今年3月份起,我每天下班后还会坚持写一篇公众号文章,不是为了别的,就是为了记录自己读书的收获。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

最后说一句:一个没有输入的人,未来是很难持续输出的。

学的知识很零散,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首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绝对是一个非常好的增长知识和学习的一种方式。

现在可以学习的途径很多,但是看书。仍然是大多数人都喜欢,主要是因为下面几点这个看书啊,它可以让人觉得很舒服,绝对比用电子产品看。要有一种韵味,有一种怀旧的味道。

没有看书比看电视或者是看**,或者是听别人说要能更让人产生一种想象力。让人在脑海中能勾勒出那种特别美妙或者是特别奇幻的情景。

关于宇宙的资料50字

我们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就是培养我们理解问题的思维方式。

习得一种思维方式,必定要透过知识积累这个步骤。好比厨师,一看到桌上的材料,就自然知道它们可以做出什么样的菜式。

因为在他们脑海中,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对诸如材料的搭配,份量的比重,味道的烹调等,都有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

正是这套知识体系,帮助他们理解到“如何把眼前这些材料做成菜”这个问题,从而最终把它们解决掉。而我们普通人,看到这些材料,也只能一头雾水。

这就是思维方式的作用。

所以,想要获得这样的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必须得先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所谓“知识体系”,指的就是把大量却不同的知识点,系统、有序、指向性明确地组合成某种类型的知识架构。

通过这个知识架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某些问题,解决某些问题。

而与之相对的,则是碎片化的知识点。

看到一篇时间管理的文章,如果文章写得好,我们就可以明白到怎么做,才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然而,也仅限于此。碎片化阅读的知识点,是比较单一的,忘掉也就什么也没剩下。

也就是说, “知识体系”好像蜘蛛网那样,能把不同的知识点,有规则地串联起来,从而塑造出我们看到问题、理解问题的思维模式 ;就算把其中一些知识忘掉,我们因此拥有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得以帮助自己继续工作和生活。

而碎片化知识,只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那样,一旦脱离具体的应用环境,就毫无用处了。

但这也满足我们当今快节奏的阅读习惯。只是这种习惯,距离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还远远不够。

当然,建立“知识体系”,用一篇碎片化阅读的文章去讲述,实在是很讽刺,也很困难。

所以这里我只是分享自己的经验,希望能够籍此启发到大家,思考出自己的方法。

一般来说,构建一个“知识体系”,需要经过六个大的步骤。而在每个大步骤下面,还有一些细分的小步骤。

只有经过这样一连串从点到面的过程,这个“知识体系”,才最终建立起来,成为我们自己的东西。

我们先从第一步说起。

输入,是积累知识其中一种最重要的方式。

既然“知识体系”,必须由很多的知识点组成,那么想要构建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我们对于知识的输入量必须要足够广泛。

当你知识的输入量还不足够时,就不要想着怎么去建立知识体系了。

但是,知识输入,并不是随随便便看几本书就行,一定要有具体的目的性。这一点,要从你渴望构建的知识范畴做好输入工作。

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知识的输入大概可以分为三类:

1, 信息性输入;

听到的八卦趣闻,看到的新闻报道,阅读手机上的碎片化文章,甚至是别人的观点看法等,都属于信息性输入。这种输入方式的特点,我们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没有明确的获取目的,也缺少深入的研究思考,为了知道而知道。因为比较零散,我们很难把它们构成一个系统的知识关联。

2, 理论性输入;

主动获得某种已经被编码的知识,把浅层的信息转化为有逻辑关联的知识点,建立基本认知。我们听老师授课也好,还是自己看书也罢,都是属于这种理论性知识的输入。但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这些理论的知识点适用于哪些情况,不适用于哪些情况。如果缺少相关的思考,我们只会成为侃侃而谈的理论家。

3,实践性输入;

就是我们做了,就会了解到事情是怎么回事的知识。例如我们学习骑自行车,我们想要把车骑好,没必要去学习动力学,机械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只要我们坐上车试过几次,跌过几次,我们自然就懂得怎么骑自行车。实践性输入,意味着我们会获得属于自己独特的经验体会,是构成“知识体系”的重要一环。

大部分人在输入知识时,只是停留在信息阶段。但如果想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最好循序渐进把这三种方式都运用起来,做到广泛输入。

输入一定要有目的性,要针对某一个范畴的去积累,不能东学一下,西学一点这么零散。在输入之前,你一定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1, 你是想学习这个知识,还是想学习这类知识?

2, 为什么要学习 这类 知识 ,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

3 ,输入到什么程度才 算 足够 ,有具体目标吗 ?

只有根据这些问题,设定具体的学习范围,然后再从不同的渠道输入足够的知识,你才能够建立知识的脉络。 ?

?

有了输入目的后,你就要从输入中建立知识的脉络。

怎么做呢?

例如你想学习理财知识,有一天你无意中从新闻上看到“存贷利差”这个经济学术语,这时对你来说,这个词汇只不过是一个信息性输入,你目前的知识,压根无法理解到这个术语的意思,只是知其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就需要把这个“信息”,主动变成一个“理论性输入”的知识点。而 用带着问题寻找答案的方式去学习,就是获取知识点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

你通过上网百度,总算明白到这个术语的意思。然而,这只是一个独立的知识点,你还没有跟其他相关的知识点建立连接。你忘掉了,也就没了。

你并不知道,这个知识点是在讲述什么经济问题时才会出现,又出现在哪里。如果你对这个知识点的“上下文”不够了解,就很难让这个知识点跟其他知识点产生关联。

这时,你的理论性输入,就需要阅读一些通识类的入门读本,构建自己对于这类知识的整体认知,建立上下文的脉络。

这里有三个基本法则:

1,? 选取的书籍,最好是规范的入门教科书,能够让你容易理解到知识的基础概念;

2,? 针对这个知识领域,至少阅读三到五本的相关书籍, 把握知识整体的发展方向 ;

3,如果学习的领域没有可用教材,阅读 的 书籍一定要针对一个主题 进行 系统讲述;

经过这样的知识搭建,你对这些知识就有一个整体印象,知道这个知识领域到底研究的是什么;一些基本概念的意思,是谁提出来,它又是怎么来,你也能大概理解。

当你对这类知识的脉络有过整体的印象,你就知道某个概念跟其他概念之间的关联,形成知识网。

所以你最终知道“存贷利差”这个经济学术语的意思,是因为你知道存款是什么,贷款是什么,利差又是什么;对这类经济行为的知识,背后的发生机制,也清楚明白其逻辑。

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学会对信息归类。把新输入的信息编码之后,归类到相关的知识领域,跟领域内的其他概念产生关联。

否则,无法跟其他概念形成关联,那单独理解一个概念,你就很难透彻理解。而建立整体脉络,是你对知识点归类理解的重要举措。

换言之,先针对你想学习的知识范畴,建立一个整体上下文脉络,然后根据这个脉络再深入积累知识点,形成关联,你就会更容易学习其他东西。

重复梳理知识点,是加深理解的重要手段。

这个重复,可以对同一句话反复阅读思考,也可以对比不同的阅读材料,反复比较理解。

例如“ 从众 ”这个概念,不同的书籍会给出不同的描述。

在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合著的《心理学与生活》一书中,对于“从众”一词的描述是: 人们采纳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见的倾向 。

而在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一书当中,对“从众”的描述则是: 指由于群体的压力而做出改变个体的行为或信念 。

在桑德拉·切卡莱利和诺兰·怀特的《心理学最佳入门》一书中,对这个概念的定义描述得更为直白: 为了迎合其他人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

看完上面这三种描述,我相信任何人对“从众”这个概念,都可以得出自己的定义:不坚持自己,却跟着大家做一样的事情嘛。

所以为什么要针对同一个知识领域,阅读不同作者的著作?因为这样做,不但能够更加容易梳理各个知识点的理解,而且还会给自己的思维建立透彻的认知。

正如你看知乎,同一个问题,有很多网友回答。有时候你看高赞的答案没有感觉,甚至无法理解,但转去看一些小赞的回答,你就忽然豁然开朗,就是这样子。

看完一本书,对于某些脉络还不够明白,最好通过其他材料重复梳理,那知识点与知识点所建立的架构,就会更加牢固。

把一个领域的知识架构梳理得有头绪,除了在领域内进行理解,还要把这个知识点扩充到领域以外的地方,才能做到融会贯通。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局限于科学内的运用,还要根据知识点的特征,扩散到去理解其他类似的事情上。

上面说“从众”这个心理效应,基于这个行为的发出者是“人”。

而这个世界的很多现象,都是由人在背后操作而形成,那么由此延伸推及,产品有没有这个“从众”的现象呢?

A公司推出了一个大受欢迎的产品,过了没多久,B公司又推出一个差不多的产品。最后,市场上又出现了很多类似的山寨产品。

这种跟风的现象,算不算从众呢?如果算,从众的背后,是基于什么心理呢?

我想你肯定会知道,利益就是其中一个驱使因素。

每个人炒股票,你也跟着去炒股票;这个时期流行拍宫斗剧,一些导演也跟着去拍宫斗剧,这就跟风,某程度上就是从众。“风”就是“众”。

但思考还不止于此。

再进一步扩散思考,你会了解到跟风和从众的本质区别。

跟风,是主动做其他人一样的事情;而从众,则多多少少有种被动受到群众影响而做其他人一样的事。

经过不断的延伸联思考,你会知道,学到的这个知识点,可以跟领域外的什么事情联系起来,又无法跟哪些事情产生扯上关系。

这就是知识点的边界:可以到达什么地方,又不能到达什么地方 。

否则别人说,她的偶像出轨,是因为这个圈子很多人都这样做,于是他也受到影响跟着这样做了,是一种从众心理,大家不能责怪他,他也是受害者。

如果你对这个“从众心理”的边界,没有正确的理解,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了,那就很容易同意对方的论断,得出错误的结论。

所以把各个知识点构建成一个系统的架构之前,你要先进行一个延伸思考,想一想, 这个知识点可以套用在哪些类似的地方?哪些地方又不能随便套用?基于什么条件,这种套用才能够 成立。

只有经过这样的延伸思考,你的知识体系,才会慢慢成型。

应用,是建立知识体系这个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

应用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输出学到的东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形成深刻记忆;二是透过实践性输入,建立反馈机制,从而形成切身体会,获得自我经验。

美国教育专家埃德加·戴尔,在1946年提出一个称为“学习金字塔”的理论。他通过研究得知,单纯的阅读,能够记住的知识最多只有30%左右。然而通过模拟实践,主动应用,能够记住的内容,却能高达90%左右。?

这就意味着,想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应用,是必不可少的方式。

那怎么应用呢?

正如埃德加·戴尔给出的建议那样,用讨论、实践和教授他人的方式。不过在这里,我给出自己具体应用的看法。

1,? 讨论。

不一定跟别人讨论,也可以自我讨论。当吸收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围绕这个知识点问一问自己几个基本问题。

继续用“存贷利差”这个概念做例子。这个“存贷利差”的核心作用是什么?它跟什么事情有关联?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它才能够正确发挥作用?

当你针对这个知识点,从不同的方向死啃,这种“应用”自然让你理解深刻。

2,? 实践。

股市的操作只有两个基本手段:低买高卖。但是真正轮到初学者去做的时候,大部分人压根不知道从何入手操作。

这时,最好亲自到证劵市场跑一趟,在具体的环境作用下,你对于这件事的理解会更加深刻。在这个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性输入,你的大脑对于事物的理解,才会有一种被打通的感觉。

就算是一些理论和概念,你也可以拿来做写文章的论证前提和理由,把它们用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3,? 教授给他人。

把学到的知识教授给他人,算是对知识深度理解后的输出。

跟朋友聊天,如果你能够把一个知识点,清楚地解释给朋友听,朋友还能够明白,那么说明你对这个知识点已经掌握得七七八八了。

如果你能够做到上述这些,意味着你开始构建你的知识架构了。最后一步,就是搭建自己的体系,形成系统。

有了理论的理解,也有了实践的经验,通过这些“材料”,你就可以搭建自己的理论体系。

照本宣科,只是书呆子的行为。一个拥有自身知识体系的人,必定能够跳出书本的条条框框,拔高视野,从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理论体系。

这里要说一点,自然科学跟人文社科,是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

自然科学是研究这个世界客观存在的物理现象和自然定律,1+1是等于2,无论物理学家怎么辩驳,它就是等于2;没有氧气,我们人类就会死,无论天文学家怎么矢口否认这个事实,一旦缺氧,我们人类就是会死。

但人文社科不是这样,充斥着各种无法统一的理论与观点。

哲学家A说,幸福就是你能够追寻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心理学家B说,幸福就是个体做事所获得的心理感受超过原有的心理期待;经济学家C说,幸福就是所有的资源分配都能够满足到自身的稀缺性。

我们能够证明谁对谁错吗?我们谁都无法证明!

换言之,自然科学能够证伪,你说1+1等于3,懂数学的人立刻就可以证明你是错误;现在证明不了,迟早可以证明。然而,人文社科就很难做到这样子,只能通过概率去印证。

甲追寻到自己的人生意义,但并不觉得幸福;乙追寻到自己的人生意义,却幸福得不得了,你能说哲学家说的不对吗?只能说,个体体验的不同,导致了感觉的不同。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发现理论的缺陷,然后修补它,甚至替换它,发展出自己的体系。

所以 搭建知识体系,就是对已有的知识架构,进行对漏洞或缺陷的修补和更新 。

如你对哲学家A、心理学家B和经济学家B对“幸福”的定义(已有知识架构),存有疑问,发现了这个定义的漏洞,那么你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对于“幸福”的定义(修补完善和更新)。

好比随着科学的发展,运用科学的研究手段,当今心理学家发现弗洛伊德的一些理论不太适用于解释某些心理情况一样,更新了这方面理论的体系——更新是有理有据的,不是说我要更新就更新。

当你能够基于已有知识,对某些事情发表出自己的观点,而这些看法既是出自某些理论体系,却又能够不受制于这个理论,你能够提出自己的论据,那么可以说,你的知识体系已经搭建起来了。

当然,这个过程不是一时三刻就能够做到,要投入相当数量的时间成本才行。

但只要你在这个追寻知识的过程当中获得快乐,你一定会在不知不觉当中感受到自己思维的变化。

最后,总结一下建立知识体系的大概流程:

先广泛输入,针对某个领域获得大量的知识点,然后把这些知识点按照特定逻辑梳理成系统的脉络,建立关联。

再经过重复梳理和延伸思考,理解到知识点的应用范围,接着就可以通过实践加深印象和获得经验。

直至你能够从这些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找到缺陷,通过修补和更新,发展出自己的观点理论,最终形成你自己的知识体系 。

“宇宙到底是什么样子?”目前尚无定论。值得一提的是史蒂芬·霍金的观点比较让人容易接受:宇宙有限而无界,只不过比地球多了几维。比如,我们的地球就是有限而无界的。在地球上,无论从南极走到北极,还是从北极走到南极,你始终不可能找到地球的边界,但你不能由此认为地球是无限的。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地球是有限的。地球如此,宇宙亦是如此。

怎么理解宇宙比地球多了几维呢?举个例子:一个小球沿地面滚动并掉进了一个小洞中,在我们看来,小球是存在的,它还在洞里面,因为我们人类是“三维”的;而对于一个动物来说,它得出的结论就会是:小球已经不存在了!它消失了。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因为它生活在“二维”世界里,对“三维”事件是无法清楚理解的。同样的道理,我们人类生活在“三维”世界里,对于比我们多几维的宇宙,也是很难理解清楚的。这也正是对于“宇宙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无法解释清楚的原因。

1、均匀的宇宙

长期以来,人们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哥白尼把这个观点颠倒了过来,他认为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着太阳转动,恒星则镶嵌在天球的最外层上。布鲁诺进一步认为,宇宙没有中心,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

无论是托勒密的地心说还是哥白尼的日心说,都认为宇宙是有限的。教会支持宇宙有限的论点。但是,布鲁诺居然敢说宇宙.是无限的,从而挑起了宇宙究竟有限还是无限的长期论战。这场论战并没有因为教会烧死布鲁诺而停止下来。主张宇宙有限的人说:“宇宙怎么可能是无限的呢?”这个问题确实不容易说清楚。主张宇宙无限的人则反问:“宇宙怎么可能是有限的呢?”这个问题同样也不好回答。

随着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人们看到,确实像布鲁诺所说的那样,恒星是遥远的太阳。人们还进一步认识到,银河是由无数个太阳系组成的大星系,我们的太阳系处在银河系的边缘,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旋转,转速大约每秒250千米,围绕银心转一圈约需2.5亿年。太阳系的直径充其量约1光年,而银河系的直径则高达10万光年。银河系由1000多亿颗恒星组成,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地位,真像一粒砂子处在北京城中。后来又发现,我们的银河系还与其他银河系组成更大的星系团,星系团的直径约为107光年(1000万光年)。目前,望远镜观测距离已达100亿光年以上,在所见的范围内,有无数的星系团存在,这些星系团不再组成更大的团,而是均匀各向同性地分布着。这就是说,在10的7次方光年的尺度以下,物质是成团分布的。卫星绕着行星转动,行星、彗星则绕着恒星转动,形成一个个太阳系。这些太阳系分别由一个、两个、三个或更多个太阳以及它们的行星组成。有两个太阳的称为双星系,有三个以上太阳的称为聚星系。成千亿个太阳系聚集在一起,形成银河系,组成银河系的恒星(太阳系)都围绕着共同的重心——银心转动。无数的银河系组成星系团,团中的各银河系同样也围绕它们共同的重心转动。但是,星系团之间,不再有成团结构。各个星系团均匀地分布着,无规则地运动着。从我们地球上往四面八方看,情况都差不多。粗略地说,星系固有点像容器中的气体分子,均匀分布着,做着无规则运动。这就是说,在10的8次方光年(一亿光年)的尺度以上,宇宙中物质的分布不再是成团的,而是均匀分布的。由于光的传播需要时间,我们看到的距离我们一亿光年的星系,实际上是那个星系一亿年以前的样子。所以,我们用望远镜看到的,不仅是空间距离遥远的星系,而且是它们的过去。从望远镜看来,不管多远距离的星系团,都均匀各向同性地分布着。

因而我们可以认为,宇观尺度上(10的5次方光年以上)物质分布的均匀状态,不是现在才有的,而是早已如此。

于是,天体物理学家提出一条规律,即所谓宇宙学原理。这条原理说,在宇观尺度上,三维空间在任何时刻都是均匀各向同性的。现在看来,宇宙学原理是对的。所有的星系都差不多,都有相似的演化历程。因此我们用望远镜看到的遥远星系,既是它们过去的形象,也是我们星系过去的形象。望远镜不仅在看空间,而且在看时间,在看我们的历史。

2、有限而无边的宇宙

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后,考虑到万有引力比电磁力弱得多,不可能在分子、原子、原子核等研究中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他把注意力放在了天体物理上。他认为,宇宙才是广义相对论大有用武之地的领域。

爱因斯坦1915年发表广义相对论,1917年就提出一个建立在广义相对论基础上的宇宙模型。这是一个人们完全意想不到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宇宙的三维空间是有限无边的,而且不随时间变化。以往人们认为,有限就是有边,无限就是无边。爱因斯坦把有限和有边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

一个长方形的桌面,有确定的长和宽,也有确定的面积,因而大小是有限的。同时它有明显的四条边,因此是有边的。如果有一个小甲虫在它上面爬,无论朝哪个方向爬,都会很快到达桌面的边缘。所以桌面是有限有边的二维空间。如果桌面向四面八方无限伸展,成为欧氏几何中的平面,那么,这个欧氏平面是无限无边的二维空间。

我们再看一个篮球的表面,如果篮球的半径为r,那么球面的面积是4πr的2次方,大小是有限的。但是,这个二维球面是无边的。假如有一个小甲虫在它上面爬,永远也不会走到尽头。所以,篮球面是一个有限无边的二维空间。

按照宇宙学原理,在宇观尺度上,三维空间是均匀各向同性的。爱因斯坦认为,这样的三维空间必定是常曲率空间,也就是说空间各点的弯曲程度应该相同,即应该有相同的曲率。由于有物质存在,四维时空应该是弯曲的。三维空间也应是弯的而不应是平的。爱因斯坦觉得,这样的宇宙很可能是三维超球面。三维超球面不是通常的球体,而是二维球面的推广。通常的球体是有限有边的,体积是4/3πr的3次方,它的边就是二维球面。三维超球面是有限无边的,生活在其中的三维生物(例如我们人类就是有长、宽、高的三维生物),无论朝哪个方向前进均碰不到边。假如它一直朝北走,最终会从南边走回来。

宇宙学原理还认为,三维空间的均匀各向同性是在任何时刻都保持的。爱因斯坦觉得其中最简单阶情况就是静态宇宙,也就是说,不随时间变化的宇宙。这样的宇宙只要在某一时刻均匀各向同性,就永远保持均匀各向同性。

爱因斯坦试图在三维空间均匀各向同性、且不随时间变化的假定下,救解广义相对论的场方程。场方程非常复杂,而且需要知道初始条件(宇宙最初的情况)和边界条件(宇宙边缘处的情况)才能求解。本来,解这样的方程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是爱因斯坦非常聪明,他设想宇宙是有限无边的,没有边自然就不需要边界条件。他又设想宇宙是静态的,现在和过去都一样,初始条件也就不需要了。再加上对称性的限制(要求三维空间均匀各向同性),场方程就变得好解多了。但还是得不出结果。反复思考后,爱因斯坦终于明白了求不出解的原因:广义相对论可以看作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广,只包含“吸引效应”不包含“排斥效应”。而维持一个不随时间变化的宇宙,必须有排斥效应与吸引效应相平衡才行。这就是说,从广义相对论场方程不可能得出“静态”宇宙。要想得出静态宇宙,必须修改场方程。于是他在方程中增加了一个“排斥项”,叫做宇宙项。这样,爱因斯坦终于计算出了一个静态的、均匀各向同性的、有限无边的宇宙模型。一时间大家非常兴奋,科学终于告诉我们,宇宙是不随时间变化的、是有限无边的。看来,关于宇宙有限还是无限的争论似乎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了。

3、膨胀或脉动的宇宙

几年之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前苏联数学家弗利德曼,应用不加宇宙项的场方程,得到一个膨胀的、或脉动的宇宙模型。弗利德曼宇宙在三维空间上也是均匀、各向同性的,但是,它不是静态的。这个宇宙模型随时间变化,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三维空间的曲率是负的;第二种情况,三维空间的曲率为零,也就是说,三维空间是平直的;第三种情况,三维空间的曲率是正的。前两种情况,宇宙不停地膨胀;第三种情况,宇宙先膨胀,达到一个极大值后开始收缩,然后再膨胀,再收缩……因此第三种宇宙是脉动的。弗利德曼的宇宙最初发表在一个不太著名的杂志上。后来,西欧一些数学家物理学家得到类似的宇宙模型。爱因斯坦得知这类膨胀或脉动的宇宙模型后,十分兴奋。他认为自己的模型不好,应该放弃,弗利德曼模型才是正确的宇宙模型。

同时,爱因斯坦宣称,自己在广义相对论的场方程上加宇宙项是错误的,场方程不应该含有宇宙项,而应该是原来的老样子。但是,宇宙项就像“天方夜谭”中从瓶子里放出的魔鬼,再也收不回去了。后人没有理睬爱因斯坦的意见,继续讨论宇宙项的意义。今天,广义相对论的场方程有两种,一种不含宇宙项,另一种含宇宙项,都在专家们的应用和研究中。

早在1910年前后,天文学家就发现大多数星系的光谱有红移现象,个别星系的光谱还有紫移现象。这些现象可以用多谱勒效应来解释。远离我们而去的光源发出的光,我们收到时会感到其频率降低,波长变长,并出现光谱线红移的现象,即光谱线向长波方向移动的现象。反之,向着我们迎面而来的光源,光谱线会向短波方向移动,出现紫移现象。这种现象与声音的多普勒效应相似。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感受:迎面而来的火车其鸣叫声特别尖锐刺耳,远离我们而去的火车其鸣叫声则明显迟钝。这就是声波的多普勒效应,迎面而来的声源发出的声波,我们感到其频率升高,远离我们而去的声源发出的声波,我们则感到其频率降低。

如果认为星系的红移、紫移是多普勒效应,那么大多数星系都在远离我们,只有个别星系向我们靠近。随之进行的研究发现,那些个别向我们靠近的紫移星系,都在我们自己的本星系团中(我们银河系所在的星系团称本星系团)。本星系团中的星系,多数红移,少数紫移;而其他星系团中的星系就全是红移了。

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总结了当时的一些观测数据,提出一条经验规律,河外星系(即我们银河系之外的其他银河系)的红移大小正比于它们离开我们银河系中心的距离。由于多普勒效应的红移量与光源的速度成正比,所以,上述定律又表述为:河外星系的退行速度与它们离我们的距离成正比:

V=HD

式中V是河外星系的退行速度,D是它们到我们银河系中心的距离。这个定律称为哈勃定律,比例常数H称为哈勃常数。按照哈勃定律,所有的河外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且,离我们越远的河外星系,逃离得越快。

哈勃定律反映的规律与宇宙膨胀理论正好相符。个别星系的紫移可以这样解释,本星系团内部各星系要围绕它们的共同重心转动,因此总会有少数星系在一定时间内向我们的银河系靠近。这种紫移现象与整体的宇宙膨胀无关。

哈勃定律大大支持了弗利德曼的宇宙模型。不过,如果查看一下当年哈勃得出定律时所用的数据图,人们会感到惊讶。在距离与红移量的关系图中,哈勃标出的点并不集中在一条直线附近,而是比较分散的。哈勃怎么敢于断定这些点应该描绘成一条直线呢?一个可能的答案是,哈勃抓住了规律的本质,抛开了细节。另一个可能是,哈勃已经知道当时的宇宙膨胀理论,所以大胆认为自己的观测与该理论一致。以后的观测数据越来越精,数据图中的点也越来越集中在直线附近,哈勃定律终于被大量实验观测所确认。

4、宇宙有限还是无限

现在,我们又回到前面的话题,宇宙到底有限还是无限?有边还是无边?对此,我们从广义相对论、大爆炸宇宙模型和天文观测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满足宇宙学原理(三维空间均匀各向同性)的宇宙,肯定是无边的。但是否有限,却要分三种情况来讨论。

如果三维空间的曲率是正的,那么宇宙将是有限无边的。不过,它不同于爱因斯坦的有限无边的静态宇宙,这个宇宙是动态的,将随时间变化,不断地脉动,不可能静止。这个宇宙从空间体积无限小的奇点开始爆炸、膨胀。此奇点的物质密度无限大、温度无限高、空间曲率无限大、四维时空曲率也无限大。在膨胀过程中宇宙的温度逐渐降低,物质密度、空间曲率和时空曲率都逐渐减小。体积膨胀到一个最大值后,将转为收缩。在收缩过程中,温度重新升高、物质密度、空间曲率和时空曲率逐渐增大,最后到达一个新奇点。许多人认为,这个宇宙在到达新奇点之后将重新开始膨胀。显然,这个宇宙的体积是有限的,这是一个脉动的、有限无边的宇宙。

如果三维空间的曲率为零,也就是说,三维空间是平直的(宇宙中有物质存在,四维时空是弯曲的),那么这个宇宙一开始就具有无限大的三维体积,这个初始的无限大三维体积是奇异的(即“无穷大”的奇点)。大爆炸就从这个“无穷大”奇点开始,爆炸不是发生在初始三维空间中的某一点,而是发生在初始三维空间的每一点。即大爆炸发生在整个“无穷大”奇点上。这个“无穷大”奇点。温度无限高、密度无限大、时空曲率也无限大(三维空间曲率为零)。爆炸发生后,整个“奇点”开始膨胀,成为正常的非奇异时空,温度、密度和时空曲率都逐渐降低。这个过程将永远地进行下去。这是一种不大容易理解的图像:一个无穷大的体积在不断地膨胀。显然,这种宇宙是无限的,它是一个无限无边的宇宙。

三维空间曲率为负的情况与三维空间曲率为零的情况比较相似。宇宙一开始就有无穷大的三维体积,这个初始体积也是奇异的,即三维“无穷大”奇点。它的温度、密度无限高,三维、四维曲率都无限大。大爆炸发生在整个“奇点”上,爆炸后,无限大的三维体积将永远膨胀下去,温度、密度和曲率都将逐渐降下来。这也是一个无限的宇宙,确切地说是无限无边的宇宙。

那么,我们的宇宙到底属于上述三种情况的哪一种呢?我们宇宙的空间曲率到底为正,为负,还是为零呢?这个问题要由观测来决定。

广义相对论的研究表明,宇宙中的物质存在一个临界密度ρc,大约是每立方米三个核子(质子或中子)。如果我们宇宙中物质的密度ρ大于ρc,则三维空间曲率为正,宇宙是有限无边的;如果ρ小于ρc,则三维空间曲率为负,宇宙也是无限无边的。因此,观测宇宙中物质的平均密度,可以判定我们的宇宙究竟属于哪一种,究竞有限还是无限。

此外,还有另一个判据,那就是减速因子。河外星系的红移,反映的膨胀是减速膨胀,也就是说,河外星系远离我们的速度在不断减小。从减速的快慢,也可以判定宇宙的类型。如果减速因子q大于1/2,三维空间曲率将是正的,宇宙膨胀到一定程度将收缩;如果q等于1/2,三维空间曲率为零,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如果q小于1/2,三维空间曲率将是负的,宇宙也将永远膨胀下去。

表3列出了有关的情况:

表3

宇宙中物质密度 红移的减速因子 三维空间曲率 宇宙类型 膨胀特点

ρ>ρc q>1/2 正 有限无边 脉动

ρ=ρc q=1/2 零 无限无边 永远膨胀

ρ<ρc q<1/2 负 无限无边 永远膨胀

我们有了两个判据,可以决定我们的宇宙究竟属于哪一种了。观测结果表明,ρ<ρc,我们宇宙的空间曲率为负,是无限无边的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不幸的是,减速因子观测给出了相反的结果,q>1/2,这表明我们宇宙的空间曲率为正,宇宙是有限无边的,脉动的,膨胀到一定程度会收缩回来。哪一种结论正确呢?有些人倾向于认为减速因子的观测更可靠,推测宇宙中可能有某些暗物质被忽略了,如果找到这些暗物质,就会发现ρ实际上是大于ρc的。另一些人则持相反的看法。还有一些人认为,两种观测方式虽然结论相反,但得到的空间曲率都与零相差不大,可能宇宙的空间曲率就是零。然而,要统一大家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观测和理论推敲。今天,我们仍然肯定不了宇宙究竟有限还是无限,只能肯定宇宙无边,而且现在正在膨胀!此外,还知道膨胀大约开始于100亿-200亿年以前,这就是说,我们的宇宙大约起源于100亿-200亿年之前。

5、爱因斯坦宇宙模型

根据物理理论,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提出的关于宇宙的设想与推测,称为宇宙模型。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于1915年建立了广义相对论的物理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宇宙中没有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无论是空间和时间都不能与物质隔开来,空间和时间均受物质影响;引力是空间弯曲的效应,而空间弯曲是由物质存在决定的。爱因斯坦将他的理论应用于宇宙研究,1917年发表了《根据广义相对论的宇宙学考察》的论文,他将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方程用于整个宇宙,建立起一种宇宙模型。

当时科学家普遍认为宇宙是静止的,不随时间变化的。虽然在几年前,美国天文学家斯里弗已发现了河外星系的谱线红移(显然这是对静止宇宙的挑战),但由于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消息并没有传到欧洲。因此,爱因斯坦也和大多数科学家一样,认为宇宙是静态的。爱因斯坦想从引力场方程着手,得出一个宇宙是静态的、均匀的、各向同性的答案。但他得到的解是不稳定的,表明全间和距离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随时变化的。为了得到一个空间是稳定的解,爱因斯坦人为地在引力场方程中引入一个叫做“宇宙常数”的项,让它起斥力的作用。爱因斯坦得出一个有限无边的静态宇宙模型,称为爱因斯坦宇宙模型。为了便于理解,可把它比喻为三维空间中的一个二维球面:球面的面积是有限的、但沿着球面没有边界,也无中心,球面保持静态状态。几年以后,爱因斯坦得知河外星系退行,宇宙是膨胀的消息后,非常后悔在自己的模型中加了一个宇宙常数项,称这是他一生中犯的最大错误。

最新发现:银河系奇异恒星的伴星现身

科学家利用NASA的远紫外谱仪探索卫星首次探测到船底座伊塔星(Eta Carinae)的伴星。船底座伊塔星是银河系中最重最奇异的星体,座落在离地球7500光年船底座,在南半球用肉眼就可以清楚的看到。科学家认为船底座伊塔星是一个正迅速走向衰亡的不稳定恒星。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就推断它应该存在着一颗伴星,但是一直得不到直接的证据。间接的证据来自其亮度呈现的规则变化。科学家发现船底座伊塔星在可见光,X-射线,射电波和红外线波段的亮度都呈现规则的重覆模式,因此推测它可能是一个双星系统。最有力的证据是每过5年半,船底座伊塔星系统发出的X-射线就会消失约三个月时间。科学家认为船底座伊塔星温度太低,本身并不能发出X-射线,但是它以每秒300英里的速度向外喷发气体粒子,这些气体粒子和伴星发出的粒子相互碰撞后发出X-射线。科学家认为X-射线消失的原因是船底座伊塔星每隔5年半就挡住了这些X-射线。最近一次X-射线消失开始于2003年6月29日。

科学家推断船底座伊塔星和其伴星的距离是地球到太阳之间的距离的10倍,因为它们距离太近,离地球又太远,无法用望远镜直接将它们区分开。另外一种方法就是直接观测伴星所发出的光。但是船底座伊塔星的伴星比其本身要暗的多,以前科学家曾经试图用地面望远镜和哈勃望远镜观测,但都没有成功。

美国天主教大学的科学家罗辛纳. 而平(Rosina Iping)及其合作者利用远紫外谱仪卫星来观测这颗伴星,因为它比哈勃望远镜能观测到波长更短的紫外线。它们在6月10日,17日观测到了远紫外线,但是在6月27日,也就是在X-射线消失前的两天远紫外线消失了。观测到的远紫外线来自船底座伊塔星的伴星,因为船底座伊塔星温度太低,本身不会发出远紫外线。这意味着船底座伊塔星挡住了X-射线的同时也挡住了伴星。这是科学家首次观测到船底座伊塔星的伴星发出的光,从而证实了这颗伴星的存在。

有三个太阳的恒星

据新华社14日电 据14日出版的《自然》杂志报道,美国天文学家在距离地球149光年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具有三颗恒星的奇特星系,在这个星系内的行星上,能看到天空中有三个太阳。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家在该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发现天鹅星座中的HD188753星系中有3颗恒星。处于该星系中心的一颗恒星与太阳系中的太阳类似,它旁边的行星体积至少比木星大14%。该行星与中心恒星的距离大约为800万公里,是太阳和地球之间距离的二十分之一。而星系的另外两颗恒星处于外围,它们彼此相距不远,也围绕中心恒星公转。

银河系中的星系多为单星系或双星系,具有三颗以上恒星的星系被称为聚星系,不太多见。

恒星并不是平均分布在宇宙之中,多数的恒星会受彼此的引力影响,形成聚星系统,如双星、三恒星,甚至形成星团,及星系等由数以亿计的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

天文学家发现宇宙中生命诞生是普遍的现象

近日美国宇航局寻找地球以外生命物质存在证据的科研小组研究发现,某些在实际生命化学反应中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有机化学物质,普遍存在于我们地球以外的浩瀚宇宙中。研究结果表明,在宇宙深处存在生命物质、或者有孕育生命物质的化学反应发生,这在浩瀚的宇宙中是一种普遍现象。

上述研究来自“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NASA Ames Research Center)”的一个外空生物科研小组。在该小组工作的科学家道格拉斯-希金斯介绍时称:“根据科研小组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一类在生物生命化学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化合物,在广袤的宇宙空间中广泛而且大量地存在着。” 作为该外空生物学研究小组的主要成员之一,道格拉斯-希金斯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撰文发表在10月10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

希金斯在描述其研究结果时介绍:“利用美国宇航局斯皮策太空望远镜(Spitzer Space Telescope)最近的观测结果,天文学家在我们所居住的银河系内,到处都发现了一种复杂有机物‘多环芳烃’(PAHs)存在的证据。但是这项发现一开始只得到天文学家的重视,并没有引起对外空生物进行研究的天体生物学家们的兴趣。因为对于生物学而言,普通的多环芳烃物质存在并不能说明什么实质问题。但是,我们的研究小组在最近一项分析结果中却惊喜的发现,宇宙中看到的这些多环芳烃物质,其分子结构中含有‘氮’元素(N)的成分,这一意外发现使我们的研究发生了戏剧性改变。”

该研究小组的另一成员,来自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天体生物学家路易斯-埃兰曼德拉说:“包括DNA分子在内,对于大多数构成生命的化学物质而言,含氮的有机分子参与是必须的条件。举一个含氮有机物质在生命物质意义上最典型的例子,象我们所熟悉的叶绿素,其对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起着关键作用,而叶绿素分子中富含这种含氮多环芳烃(PANHs)成分。”

据介绍,在科研小组的研究工作中,除了利用来自斯皮策望远镜得到的观测数据外,科研人员还使用了欧洲宇航局太空红外天文观测卫星的观测数据。在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实验室中,研究人员对这类特殊的多环芳烃,利用红外光谱化学鉴定技术对其分子结构和化学成分进行了全面分析,找到其中氮元素存在的证据。同时科学家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这些宇宙中普遍存在的含氮多环芳烃,进行了红外射线光谱模拟分析。

路易斯-埃兰曼德拉同时还表示:“除去上述分析结论以外,更加富有戏剧性的发现是,在斯皮策太空望远镜的观测中还显示出,在宇宙中一些即将死亡的恒星天体周围,环绕其外的众多星际物质中,都大量蕴藏着这种特殊的含氮多环芳烃成分。这一发现从某种意义上似乎也告诉我们,在浩瀚的宇宙星空中,即使在死亡来临的时候,同时也孕育着新生命开始的火种。”

本年度最大科学突破:宇宙正膨胀 发现暗能量

通过分析星系团(图中左侧的点),斯隆数字天空观测计划天文学家确定,暗能量正在驱动着宇宙不断地膨胀。

据英国《卫报》报道,证实宇宙正在膨胀是本年度最重大的科学突破。

报道说,近73%的宇宙由神秘的暗能量组成,它是一种反重力。在19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暗能量的发现被评为本年度最重大的科学突破。通过望远镜,人类在宇宙中已经发现近2000亿个星系,每一个星系中又有约2000亿颗星球。但所有这些加起来仅占整个宇宙的4%。

现在,在新的太空探索基础上,以及通过对100万个星系进行仔细研究,天文学家们至少已经弄清了部分情况。约23%的宇宙物质是“暗物质”。没有人知道它们究竟是什么,因为它们无法被检测到,但它们的质量大大超过了可见宇宙的总和。而近73%的宇宙是最新发现的暗能量。这种奇特的力量似乎正在使宇宙加速膨胀。英国皇家天文学家马丁·里斯爵士将这一发现称为“最重要的发现”。

这一发现是绕轨道运行的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和斯隆数字天文台(SDSS)的成果。它解决了关于宇宙的年龄、膨胀的速度及组成宇宙的成分等一系列问题的长期争论。天文学家现在相信宇宙的年龄是137亿年

关于“经常看书的人和不经常看书的人有什么区别”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水之]投稿,不代表六二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62v5.com/cshi/202501-1589.html

(246)

文章推荐

  • 跪求脑筋急转弯、智力题(要附答案的)

    网上有关“跪求脑筋急转弯、智力题(要附答案的)”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跪求脑筋急转弯、智力题(要附答案的)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1.问题:有一天狗狗和青蛙比赛游泳,青蛙为什么输了?答案:因为比的是狗刨泳。2.问题:什么动物的屁股杀

    2025年01月15日
    280
  • 绝缘体是什么意思

    网上有关“绝缘体是什么意思”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绝缘体是什么意思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绝缘体是不善于传导电流的物质。绝缘体又称为电介质。它们的电阻率极高。绝缘体的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绝缘体和导体,没有绝对的界限。绝

    2025年01月16日
    364
  • 广州星际海洋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怎么样?

    网上有关“广州星际海洋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怎么样?”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广州星际海洋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怎么样?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广州星际海洋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是2015-08-21在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台港澳与

    2025年01月17日
    313
  • 济民制药股票(603222济民制药股票可以长期持有吗)

    网上有关“济民制药股票(603222济民制药股票可以长期持有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济民制药股票(603222济民制药股票可以长期持有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济民制药股票:长期持有的潜力和风险济民制药股票(603222)是一

    2025年01月18日
    245
  • 孩子必读国学书籍

    网上有关“孩子必读国学书籍”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孩子必读国学书籍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孩子必读国学推荐书籍 国学是中国人对自己本源文化的认同与坚守。国学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国学

    2025年01月18日
    250
  • 竞聘护理演讲稿

    网上有关“竞聘护理演讲稿”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竞聘护理演讲稿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演讲稿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在当下社会,用到演讲稿的地方越来越多,那么一般演讲稿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竞聘护理演讲稿8篇,欢迎

    2025年01月18日
    233
  • 金融小知识-过桥贷款

    网上有关“金融小知识|过桥贷款”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金融小知识|过桥贷款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金融小知识|过桥贷款过桥贷款也叫搭桥贷款,简单来讲就是借款人银行贷款即将到期,而一时无法还上,不得已找第三方机构临时借贷,先把银行的贷

    2025年01月19日
    357
  • 开票几个点

    网上有关“开票几个点”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开票几个点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在营改增以后,我们使用最多的发票,就是增值税发票了。增值税发票在税务系统里面,也是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对于增值税发票,我们还是需要多了解一些的。普通发票是

    2025年01月20日
    346
  • 海洋简单手抄报

    网上有关“海洋简单手抄报”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海洋简单手抄报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人类一直在探究并欲求揭开海洋生命的活动的秘密。海洋生物是指海洋里的各种生物。包括海洋动物、海洋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其中海洋动

    2025年01月22日
    251
  • 讲道德演讲稿

    网上有关“讲道德演讲稿”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讲道德演讲稿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演讲稿是一种实用性比较强的文稿,是为演讲准备的书面材料。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我们使用上演讲稿的情况与日俱增,还是对演讲稿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

    2025年01月24日
    352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4条)

  • 水之
    水之 2025年01月25日

    我是六二号的签约作者“水之”!

  • 水之
    水之 2025年01月25日

    希望本篇文章《经常看书的人和不经常看书的人有什么区别》能对你有所帮助!

  • 水之
    水之 2025年01月25日

    本站[六二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 水之
    水之 2025年01月25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经常看书的人和不经常看书的人有什么区别”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经常看书的人和不经常看书的人有什么区别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

    联系我们

    邮件:六二号@sina.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